股指期货配资最大平台 643年时,魏征病危,唐太宗李世民带着9岁的女儿来探望,看着魏征奄奄
643年时,魏征病危,唐太宗李世民带着9岁的女儿来探望股指期货配资最大平台,看着魏征奄奄一息,李世民突然随手指了旁边40岁的年轻人说:“你放心去吧,我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永徽四年三月的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哀伤之中。新城长公主,也就是原来的衡山公主,在二十九岁的年纪骤然离世。这位唐太宗最小的女儿,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三段婚姻,每一段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色彩,也都以悲剧收场。
最后一段婚姻,是在她守寡之后,由姐姐东阳公主做媒,嫁给了世家子弟韦正矩。这桩婚事本是为了给这位饱经沧桑的公主一个安稳的归宿,却没想到将她推向了更深的苦海。韦正矩待公主极为苛刻,虐待之事甚至传到了当朝天子唐高宗的耳中。公主的突然离世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经三司会审,最终确认韦正矩难辞其咎。其人被处死,全族流放,这是为公主讨回的一场迟来的公道。
在此之前的第二段婚姻,是与长孙诠。这是唐太宗临终前为爱女安排的姻缘,将她许配给了长孙皇后的族人。当时唐太宗还特意提拔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为岐州刺史,可见对这门亲事的重视。婚后两人感情和睦,本该就此平安喜乐。然而天不遂人愿,长孙氏一族卷入了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衡山公主苦苦哀求,才让丈夫免去死罪,改为流放昆明以南,但长孙诠还是没能逃过厄运,在到达流放地后便被当地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死。公主年仅二十五岁就成了寡妇。
而最早的一段姻缘,虽然未能成行,却是最令人唏嘘的。那是在贞观十七年,年仅九岁的衡山公主随父亲唐太宗去探望病重的魏征。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太宗即兴为女儿与魏征之子魏叔玉赐婚。这本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政治联姻,却因魏征去世后朝廷形势的变化而中途夭折。即便后来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有所转变,重新恢复了对魏家的尊重,这门亲事也再未提起。
公主的三段婚姻,从未完成的君臣之约,到政治漩涡中的牺牲品,再到最后的惨淡收场,仿佛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大唐王朝政治婚姻的世态炎凉。在她过世后,朝廷特意将她安葬在昭陵,墓地选在离其母长孙皇后陵寝最近的位置,也算是让她在地下能与至亲团聚。
回望衡山公主的一生,她的遭遇令人扼腕。生而为帝王之女,本该享尽荣华,却难逃命运的捉弄。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婚姻的缩影,见证了人生无常,也见证了权力更迭间的世事变迁。
回溯至贞观十七年,这一年发生的君臣之约,成为了衡山公主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的魏征已经病重,唐太宗特意带着年仅九岁的小女儿前去探望这位掌握谏议大权的重臣。魏征在朝中素有"诤臣"之称,常常直言进谏,甚至多次当面指出太宗的过失,却始终得到君主的倚重。
魏征的政治地位源于他的直谏。在贞观年间,他曾多次就朝廷大政针砭时弊,被太宗誉为"朕之镜子"。每当太宗有失当之处,魏征必当面规劝,即便触怒天颜也在所不惜。正是这种忠直的品格,让他在朝廷中独树一帜,也赢得了太宗的特殊信任。
在那次探望中,看着昔日谏议大臣奄奄一息的样子,唐太宗表现出了罕见的情感。他手指向站于一旁的魏征之子魏叔玉,旋即当场做出决定,要将女儿许配给这位年届四十的年轻人。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既是对魏征一生忠诚的褒奖,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安排。
当时的场面颇为动人。虽然身患重病,魏征还是强撑着想要起身向皇帝行礼。太宗见状连忙上前搀扶,还让衡山公主向未来的公婆行礼。这一幕不仅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显示了太宗对这门亲事的重视。
然而魏征去世后不久,政治风向突变。太宗对魏征生前的部分行为心生疑窦,曾一度下令毁坟鞭尸,还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原本满含期待的姻缘化为泡影。
值得一提的是,衡山公主的母亲长孙皇后在她幼年时就已经去世。作为皇后所生的最小的公主,她从小就得到父亲特别的关爱。贞观十六年,年仅九岁的她就受封为公主,创下了唐朝公主受封年龄最小的记录。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太宗会在探望魏征时带着年幼的她同行。
后来,太宗从高句丽远征归来后,似乎对之前的决定感到后悔。他重新为魏征立碑,也对魏家的遗孀和子女予以抚恤。然而,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此后便再无人提及。这段未能实现的姻缘,最终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这场君臣之约的变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政治婚姻的复杂性。即便是皇帝钦定的婚事,也会因政治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而作为这场政治变故中的当事人,衡山公主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转折,开启了她后来坎坷的婚姻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发生在贞观十七年的片段,不仅是一个感人的君臣故事股指期货配资最大平台,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政治婚姻的真实面貌。它告诉我们,即便是帝王之命,有时也难以对抗现实政治的浪潮。